长春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发布时间:2024-04-15 10:18:57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4月,天气转暖,正是备春耕时节,长春大地春意渐浓。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春市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净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长春的首要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967.6亿元,增长4.7%。现代农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品质愈来愈好,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

丰硕的成果当然不只这些。

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模式加速普及应用,全市推广黑土地保护十大技术模式843.2万亩,较上年增加近200万亩;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子年产量超过1.48亿斤,持证种子生产企业达55家,已成为东北地区种子生产经营销售集散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在4万个以上,各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达4000余个……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长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释放的潜力,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积蓄力量。牢记嘱托,长春市明确发展路径,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调整优化各个层面的点位布局,有力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审视长春农业转型的轨迹,黑土地、大粮仓生机无限,推动着现代化大农业迅速崛起。殷殷嘱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一步步成为美好现实。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耕地是根基。守住这片宝贵的黑土地,就守住了大国粮仓的根基,让中国饭碗的发展底气更足

“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长春地处东北黑土地的核心区,黑土地面积达2597.7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4.88%,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得益于此,长春市粮食产量突破250亿斤,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连年的高产丰产,是经年居安思危的积累。怎样在保护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同时多产粮食?提升黑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刻不容缓,一场“黑土保卫战”在长春打响。

秋收后,把秸秆粉碎铺在地里,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春耕时,免耕播种机行走在田间,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位于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面积由3000亩扩大到1万余亩,并探索出秸秆深翻还田、秸秆覆盖宽窄行条带耕作、米豆带状复合种植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技术,为土地盖上一层“棉被”,让黑土地“缓口气、歇歇脚”。

“地里蚯蚓变多了,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变强,遏制住了黑土退化。”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介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筛选构建一系列属地化高效适宜的黑土保育与粮食产能提升技术体系,并以试验示范的形式进行技术筛选、评估、优化、完善,最终实现技术融合集成和大面积推广。

用科技创新护好、管好黑土地,长春市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深入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构建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农机装备开发、技术推广四大技术体系,示范秸秆还田保育型耕作、粮豆轮作、秸秆覆盖度遥感反演等关键技术。

过去一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取得新突破——加快落实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千亩核心辐射示范区地块,千亩核心辐射示范区发展到17个,实现了“万亩达标、千亩全覆盖”的初步目标。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提速,已遴选11个创新团队,获批6项国家级黑土地专项重点项目,将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如今,多种黑土地保护方案在长春大地发挥着广泛作用。为着力破解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难题,2023年长春市依托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深翻+增施有机肥”等保护措施360.88万亩,重点推广示范玉米秸秆条带还田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地力保育等技术模式。充分发挥“百千万”示范主体功能,6个科技示范基地、21个示范镇、18个示范社会化服务组织、239个示范样板村、1968个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完成标识牌设置。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种业是基础。攥紧这张农业的“芯片”,就攥住了粮食安全的关键,让中国饭碗的成色更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要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

育种无疑是种业振兴中最核心的部分。

2023年,长春市启动实施种业振兴工程,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有序推进,公主岭市、德惠市被国家确定为试点县(市),共承担试点任务94.4万亩。长春市通过加大补贴力度,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粮大户签订协议,落实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面积和地块。

在吉林长春农高区现代种业产业园的鸿翔种业生产车间,几条种子生产线开足马力,高质量的玉米种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作为一家集农作物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鸿翔种业的年均科研投入达2000余万元。

“农高区建设为我们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一期工程投产当年,就加工玉米种子600万斤,二期工程投产后产能继续扩大。”鸿翔种业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投入市场的品种有69个,他们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国际领先的种业科创中心。

一粒良种背后,是现代化的种业体系。在位于吉林长春农高区的吉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将建成一个可存放10万份样本的自动化种质库、一个5万份的“种子银行”和一个5万份的DNA保存库。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将用于存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老资源里有很多有利的基因,要做到珍稀资源不遗漏、濒危资源不丢失。”该工作人员说。

把种业做成“大产业”。过去一年,长春市以公主岭市种子产业为基础,以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先正达集团中国春玉米研发中心、鸿翔种业硅谷园、公主岭种业商贸文化街区等一批种业项目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主力。培育好这些“生力军”,就筑牢了现代生产体系,让中国饭碗的发展动力更足

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种田,从一家一户生产到集约化经营,从“小农经济”到大农业、大产业……放眼长春,现代化生产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始终,基础坚实、装备现代、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一个多极支撑、多元动力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

规模化集约土地近6万公顷,服务小农户5万余户,成员主体合作社发展到400余家……在农安县,吉林省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过去的一年里,联合社不仅获得粮食丰收,更有农业机械的增加、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更新,“成员社又增加了100家!农忙时,联合社能有上千台(套)农业机械投入到生产,还集成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社负责人徐国臣说。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措施。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购置先进农机,组织各类专业培训……过去一年,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并朝着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引领增强的方向转变,长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组合拳”轮番上演。

“去年又是丰收年!农场服务的1000多公顷土地,每公顷玉米收获了2.7万斤的高产。”位于德惠市朱城子镇东兴村的田源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农场负责人杨伯川说说,耕种防收“一条龙”服务,让农民当上了“甩手掌柜”,“土地连成片,生产的成本变少了,农民的积极性变高了,农场经营土地的面积大幅提高。”

从全市看,长春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合作和联合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重组优化要素配置,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有事干、有钱赚。目前,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万余个,站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主轴的全新点位,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活力的新路径。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