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环境宜居·生活富裕 ——走进鞭杆沟村看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9-02 11:07:44

近年来,通化市在全面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中坚决贯彻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实招、求实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走进通化市各地乡镇、村屯,农业基础建强了、农村环境优美了、农民腰包富裕了,这一切无处不展示着通化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

前不久,记者来到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鞭杆沟村采访,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农舍错落有致、整齐的边沟围墙井然有序、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伸向远方……这优美的村容村貌,处处散发着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是啊,几年来,这个村强了、村民富了、环境美了。

以前,这个村是省级贫困村,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村集体没有一项产业,每年收支只有镇里拨付的转移支付;村里四个自然屯基础设施落后,围墙、边沟、绿美化无从谈起;村里种植业由于地理气候的制约,村民只能种植效益低的玉米,年收入屈指可数。

2016年,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从选择谋划并发展好村级扶贫产业入手,确定“发展种养殖两类产业,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发展思路。种植业、扶贫产业和村集体产业双管齐下,发展贝母、木耳两个产业;养殖业,采取与大户合作的模式,发展育肥绒山羊产业,以此形成村级产业发展、种养殖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

几年来,他们积极寻找政策、资金支持,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先后争取到各类专项扶持资金140多万元。成立通化县富益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贝母种植和袋装木耳两个项目。贝母种植定位为村级扶贫产业,由县发改部门全额投入资金79.5万元,发展贝母种植40亩,以两年为一个翻栽周期。项目用工优先雇佣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项目收益主要用于产业持续投入和贫困户年终分红。2018年,贝母产业在保持原有亩数不变的情况下,先后翻栽了38亩,销售贝母种子1.1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3万元。袋装木耳种植采取村集体产业模式,产业雇工也是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产业收入除预留出来年生产投入资金外,主要用于贫困户分红和各类补贴。从2016年开始,木耳种植项目每年投资20万元以上,发展袋装木耳5至9万棒,每年实现利润4至6万元。2018年年底,为进一步提高木耳质量,村里又筹措资金10万余元,建设两座木耳吊袋大棚,并于2019年春投入使用,当季挂菌袋60000棒,产出干木耳6000余斤。为实现种养殖业协调发展,这个村建立第二个村级扶贫产业——村禽畜养殖场。2016年开始尝试发展鸡、鹅、羊、牛养殖项目。2016年引进育肥牛50头、绵羊100只、蛋鸡1000只,以半年为一周期,村集体实现增收55275元。2017年年末,养殖场转向实施绒山羊育肥项目,并采取“农户+”的方式,吸引村一队一户有经验的养殖大户参与管理,从2018年开始,先后投资40万元至60万元,在保证存栏数600只左右的基础上,每年完成两轮育肥,可实现纯利润6.6万元。目前,村养殖场绒山羊养殖项目发展顺利,当下羊存栏量达到800余只。

随着时间的推移,鞭杆沟村种养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走入正轨。为从根本上解决广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难题,这个村还为40余户村民改善居家环境。从2017年开始,每年从产业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年底分红,几年来,累计分红金额达到20余万元。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付出和努力,这个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容村貌也发生根本改变。据统计,在村级产业的带动下,鞭杆沟村2016年实现贫困村摘帽,2017年评为县级标兵村,村集体收入连续三年超过20万元,产业年增收7.4万元,产业带动25个贫困户增收7.65万元。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