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概况、发展趋势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1-08-22 14:31:00

一、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概况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幅员辽阔,约在北纬41°~83°,西经52°~141°之间。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有永久性的放牧地约2800万公顷。加拿大西、北、东三面分别靠着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海岸线长达24.38万公里。加拿大的淡水和水利资源都十分丰富,尤其有河流众多的著名的五大湖流域,领土的7.5%由淡水覆盖,占世界淡水量的近1/4。加拿大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全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状,西部雨量较少而气候较温暖,东部大西洋各省则相反。加拿大的林业资源也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约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45%以上。加拿大国土面积约997.0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人口总数为3200万人,分布极不均匀,仅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南部就集中了全国人口的2/5。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使用者分别占人口的59.3%和23.2%,其他语言为17.5%。加拿大的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也是加拿大国际贸易的主要贡献者。2005年,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到了加拿大年GNP的8%,吸纳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2.8%,是全国的第三大就业领域。2006年,农业与食品出口总值达到280亿美元,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5%;同时加拿大也是农产品和食品第五大进口国,总值达224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量的2.8%。作为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之一,加拿大以其品质上乘的谷物、油菜籽、蔬菜、肉类及奶制品闻名于世。加拿大全国拥有可耕地6728万公顷,占陆地面积的7.4%,主要农作物为大麦、小麦、燕麦、豌豆、土豆和油菜籽等,每年生产的各种谷物和油菜籽总产量的2/3供应国际市场。加拿大农业及其食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年均增长率为2.4%,而增长最快的行业为食品、饮料和烟草(FBT)。二、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农业区域分布:加拿大的地域辽阔,在气候、地理和土壤等方面差异大,农业呈现极强区域分布特点。加拿大最重要的农业区是“大草原地区”,即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三个省,那里的土壤以肥沃的棕壤和黑土为主,保肥性状良好,是国家的粮仓,大草原区域的面积占了加拿大耕地面积的80%。不利条件是雨水不够充足。另外一个重要农区是“中部地区”,即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中部地区是加拿大人口最密集的工业区,农业主要集中在河流盆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种植饲料作物。大西洋沿岸各省的农业集中在沿岸地区,它的西部地区多山,主要有养牛业和饲料作物。太平洋地区只有一个省,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部分是高山和森林,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2/5,但耕地只占全省面积的2%,农场集中在温哥华岛上。这个省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此外,花卉、园艺等产品也比较重要。加拿大的北部地区位于北纬55°以北,商业性的农场为数不多,但是该地区发展农业有很大的潜力。据估计,这个地区拥有120万公顷可供开垦的耕地以及辽阔的放牧地。粮食和油料:加拿大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七大粮食生产国。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种植业产值约占62%,畜牧业占38%。加拿大主要农作物产量呈现下降趋势,1991年加拿大的谷物产量为5385万吨,2002年的谷物产量为3487万吨,下降了1898万吨。小麦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大田作物和大宗农业出口商品。每年加拿大1050万公顷的耕地种植小麦,收获量为2650万吨,其中出口近1800万吨。排在小麦后的大麦也是该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主要出口的粗粮产品。该国所产的大麦、燕麦和玉米主要用作畜禽饲料。农场数量、规模、从业人员特点:按照加拿大农业普查结果表明:2001年,农场个数为246923个,2006年为229373个,农场的数量下降但规模却扩大了。2006年,虽然大农场(总收入大于25万加元)数量占农场总数的17%,但产品量却占总产品量的60%,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7%和4%。2006年,收入超过100万加元的农场数量达到5902个,而1981年仅有1080个。2001年,农场土地面积平均为273公顷,10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5%,500公顷以上的大型农场占总数的10%。土地的价格由1941年的17美元/英亩涨到2001年的862美元/英亩。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从1931年的31.7∶68.3发展到2001年的2.4∶97.6。2006年,加拿大务农人员达到34.6万,占全国劳动力的2%;务农人员老龄化,1996年平均年龄47岁,2001年上升到49岁,2006年超过54岁的已经占到了40%。土地拥有者与土地经营者分离,1966~2006年间,22%土地发包给经营者。2001~2006年间,有机食品认证的农场数量增加了59%。畜牧业:2006年,奶牛场平均规模为57头,比上个10年增长了40%;肉牛场平均规模为61头,比过去10年增长了35%,肉牛产值约占畜禽生产总值的一半。加拿大出口的牛肉和其他肉类的总价值每年近20亿加元,其中牛肉超过1/3。生猪饲养场平均规模为1308头,在过去的10年增长了150%,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出口国,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16%,仅次于欧盟的26%,而这种增长主要源于合并和扩大规模。家禽饲养场数量由1981年的8700个减少到2001年的4900个,但家禽数量却由1981年的8910万只上升到2001年的12360万只。加拿大是中国的第一大基因猪出口商,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肉牛精子和胚胎的供应商。食品加工业:2006年,食品饮料加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7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左右。2005年,大的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仅占全行业数量的10%,但产品生产却占到生产总量的54%。乳制品业在加拿大农业食品制造业排行第二,仅次于红肉加工业,其中液态奶占乳制品的37%;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和饮料生产加工业利润空间一直徘徊在4.8%左右,而食品和饮料零售业利润空间大约是2.8%。科研开发:加拿大保持其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主要依靠科技,科技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2000~2001年度农业食品领域在农业食品科研开发方面的支出为10亿加元,同时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还投资了2.6亿加元。该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具有较高水平,通过开发和创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该国农业食品领域的长期竞争力。加拿大拥有发达的作物种子业,并制定了严格的种子规程,其育种实力名列世界前茅。加拿大的家畜生产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科学家们在“家畜遗传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业和食品业投入:加拿大政府在支持农业项目上,2005年达到50亿美金;在2006~2007年间,支持农业和食品业的投入达到84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995~2005年间,农场主依靠贷款比例逐年增加,已超过90%,达到510亿美金。1986~1988年间,政府支持生产者的资金比重为生产总值的36%,而2004~2006年间,已下降到22%,这个变化说明生产者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农业新用途产品开发:这类产品主要包括生物燃料、生物气、生物塑料、生物制药、功能食品、生物保健营养食品等。生物经济具有很大的潜力,据估计,2015年前,全球市场需求总价值达到5000亿美元。加拿大作为拥有巨大生物量的国家,已从生物经济发展中获得很大的利益。据2003年调查结果,有253家企业生产生物产品,吸纳劳动力7800多人,其中大约67%是小企业,平均吸纳劳动力少于50人。2007年,几乎一半的生物产品销售收入来自于出口。中介组织:加拿大农业生产中,以各类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中介组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负责生产的技术服务、生产信息的提供、生产的销售、生产者与加工者利益调解、生产过程的衔接等项工作。

三、启示通过对加拿大农业和食品业的初步了解,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步伐,这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只有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转移到畜牧业和二、三次产业中,才能打破传统经营方式,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二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构建新的种植业结构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向规模、单产、绿色有机、经济作物要效益。围绕市场、龙头企业建立起新的种植结构模式。三是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黑龙江作为原料生产大省和优良的自然环境,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发展畜牧业,促进过腹增值,变输出原粮为输出肉蛋奶等产品,使黑龙江不仅成为粮食生产基地,也成为畜产品生产基地。四是注重餐桌化食品开发,加快食品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对方便、营养、安全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成品和半成品的餐桌化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我们应大力开发餐桌化食品,加快食品业发展。五是建立产学研有效联结机制,加速新产品开发。研发能力是创新力的重要标志,把高校研究院所的人才、设备等优势与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有机结合起来,是目前加速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将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使国内外的人才、科研成果流向企业,只有机制上的大突破,才能有研发大发展。六是积极探索生物产品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黑龙江是生物产量大省,为发展生物产品提供了原料保障。尽管目前生物产品生产技术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但未来生物经济具有巨大潜力,我们必须不失时机探索生物产品开发,使生物产品成为黑龙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七是积极推进与加拿大合作,促进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黑龙江省与加拿大气候条件相似,土壤类型相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结构相仿。为此,我们应加快推进与加拿大在农业和食品加工领域的合作,借发达国家技术的梯度转移契机,引进先进的品种、技术和管理,提升产业档次,加快发展。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