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17-09-30 14:33:00

鱼类病害会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每年的59月是鱼类流行病害的高发期,特别是在气温高、雷阵雨天气下,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易暴发流行,因此要加强鱼类病害的防治,做好精细化的日常管理,认真遵守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管理原则。

l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分析

各种因素均会导致鱼病的发生与流行,包括病原体、养殖环境及鱼类自身的体质因素等。其中养殖环境恶化会促进病原微生物密度的增加,水体理化因子发生变化后,鱼体内的循环系统受到影响,鱼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病害的感染几率,再恰逢适当的环境因素,鱼病即会爆发。但是分析鱼病的发生原因,最主要的即为环境污染。水体水质受到污染后,会对水体中的氮循环产生直接影响,后续的氯化作用、氨氧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反应均会受到影响,导致水体中溶氧下降。水体缺氧会影响到水体的稳定性;鱼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会降低其抵抗能力,而水体中好氧微生物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积累会导致鱼体中毒,从而导致各类病害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养殖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饲料的投入,现在我国很多地区使用的颗粒饵料水平较低,残饵分解后会转化成氮磷物质污染水体;大量残饵营养输入水体的生态系统,水体会出现富营养化,为病毒、致病菌的滋生、发展创造条件,增加了鱼类病害的发生率。

2淡水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2.1红头病、暴头病

淡水鱼红头病、暴头病的致病菌主要是迟钝爱德华氏菌及鲴爱德华氏菌,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发病越严重,病鱼头顶部会出现充血,两眼之间头颅形成马鞍状病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头盖骨裂开,露出脑组织。解剖病鱼可见肌肉充血,腹腔内大量淡黄色腹水,肝肿大有出血斑点。预防红头病、暴头病,可在鱼苗下池后1周用纤毛虫鱼药杀虫1次;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粉、三黄散、芳草菌尼、青莲散、芳草菌尼、复方强力霉素、地锦草等,每天投喂1次,连用5天。

2.2水霉病

水霉病初期症状多不明显,镜检可见伤口有水霉菌,水温低于Z℃时会促进水霉菌的繁殖,鱼体得病后会运动失常,在水体上层缓游,动作迟钝,反应呆滞,重症鱼会出现病灶血脓、肌肉腐烂,最后大量死亡。防治水霉病要注意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适度稀放。治疗时可用食盐溶液浸浴5分钟,食盐浓度维持在3%以下;如需较长时间浸洗,则要降低食盐浓度在0.5%;或用食盐加小苏打隔天用1次,连用3次,或多种轮用,再用药饵及灭菌药物泼洒全塘。

2.3肠炎病

鱼肠炎病的病原体为肠形点状气单胞菌,属于条件致病菌,通常水质变化、饲料变质、投饲不正常时会引发该病,鱼体主要表现为腹部膨大有红斑、肛门红肿、内壁糜烂等症状。鱼肠炎病要加强水体环境的改善,良好的水质是降低发病率的首要条件;做好饲料投放的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治疗时,每周可用液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每公斤0.3毫克;并在饲料中添加2%-3%大蒜素以及免疫多糖内服,连续投喂1周。

3淡水鱼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除针对不同的病害采取对症预防及治疗措施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综合管理。

一是要进行科学的饲料投喂,保持清洁的水体环境;以新鲜、营养全面的饲料为主,以增强鱼的体质;投饵率要根据水温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及时了解养殖所在地的鱼病疫情发生情况,每月定期投喂2次防病药饵,及时预防;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要经常换水或注入新水。合理使用药物降解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增加池塘底层溶氧,配合水质改良剂“水精灵”使用针对近期池塘水质偏黑及由水质引起的吃草吃食不好效果显著。一般情况下在天气条件、水环境不稳定时,水体易出现水混、缺氧等现象,鱼摄食不稳定,此时要特别注意池塘水质的调控及疾病预防。二是要及时发现鱼病,第一时间做出准确诊断,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要针对淡水鱼进行定期施药,将水体中的致病生物彻底杀死;坚持早晚巡塘,及时发现病鱼情况,防止出现浮头或泛塘。特别要注意,如果发现零星的死鱼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打捞解剖鱼体,查找死亡原因,将疫情传播控制在萌芽阶段。此外,鱼病的治疗要讲求对症下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用药时要注意环境条件,建议以晴朗的天气,10-14时为用药首选时间段,一般情况下上风处多用药,下风处少用药,仔细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服用内服药物后要仔细察看鱼的反应。针对体质较差的鱼种,可定期内服营养药品,早春时可开始投料,比如“金多维”、“活力健”等搭配使用,可起到增强鱼种体质、提高成活率的效果。总之,采取以上管理措施,可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鲁统赢1,陈梦霞2

(1.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农业服务中心)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6年第5期鲁统赢,陈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