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
发布时间:2003-12-19 13:48:00

1、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内发生较多。猪副伤寒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包括健康猪的肠道也存在,当猪营养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母猪缺奶,或管理不当,如饲料突变,猪舍潮湿、气候突变、受凉、长途运输和发生其它疾病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这些沙门氏杆菌迅速繁殖,侵入机体而引起发病。如果本病一旦在猪群中发生,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猪体后,毒力增强,病由散发而成为地方流行性或爆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多雨潮湿的季节多见。

2、症状及病变潜伏期2天至数周不等,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败血型):患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1~42℃,精神不振,不食。后期间有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大多2~4日死亡,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很高。剖检可见,脾肿大,色暗带紫;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肝有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胃肠粘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型: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1.5℃,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精神食欲不振,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有的在中后其出现皮疹、干固皮痂和溃疡在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病程常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弱死亡。剖检除可见急性病例的一些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为坏死性肠炎,主要在盲肠、结肠、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可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溃疡面。

3、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结合病原分离鉴定进行综合分析。亚急性和慢性猪副伤寒的症状与慢性(肠型)猪瘟症状很相似,应注意鉴别。本病肠粘膜上的溃疡边缘不规则,而猪瘟则是钮扣状溃疡,突出于肠粘膜表面。另外,本病应用氯霉等抗菌素药物治疗,有明显的疗效,而猪瘟则无效。

4、治疗应注意选用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用药时间要早,剂量要足,疗程较长,避免中途停药。

(1)氯霉素,每公斤体重20毫克,口服,每日4次,连用4~6天。肌肉注射用量减半。

(2)土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每公斤体重30~5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

(3)磺胺甲基恶唑、磺胺嘧啶,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甲氧苄氨嘧啶,每公斤体重4~8毫克,每日2次。连用1周。

(4)大蒜酒,大蒜200克,去皮、捣乱,加入白酒500毫升,混匀,封闭旋转一星期后备用。仔猪每次口服5~10毫升,每日2~3次,食欲开始恢复后,加入饲料中继续服数日。

(5)黄连15克、木香10克、白芍15克、槟榔15克、茯芩15克、滑石15克、甘草10克。水煎,分二次灌服。

(6)黄连、黄芩、花粉各5克,地榆、白头翁、麦冬、?x草、柴各9克,神曲8克、栀子、猪苓、泽泻各5克,大黄3克,二花5克,蒲公英8克,白术、甘草各5克。此为15公斤左右体重仔猪的用药量。煎汁、调稀粥喂,一天1剂,连喂3~4剂。

5、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力;常发本病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金霉素等抗菌素,但如发现产生抗药性,应改用其它药;当发现本病时,立即进行隔离消毒;病猪尸体应深埋,防止病菌散布和人食后中毒。

(2)预防接种,我国生产的仔猪副伤寒活菌苗适用于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健康仔猪。按瓶签说明,口服或注射,瓶签说明限于口服者不得注射。口服法,按瓶签标明的头份,临用前每头份用5~10毫升冷开水稀释,拌料喂服或灌服。注射法,按瓶签标明的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为每头份1毫升,于猪耳后浅层肌肉注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