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稻米市场变化特点与变化趋势
发布时间:2004-02-27 09:23:00

最近几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内稻米市场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往年的显著特点,笔者认为: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有肋于正确把握后市市场供求规律和市场价格趋势,有肋于把握机会适时购销,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为此,试作如下分析,供商家参考。

一、稻谷生产调减幅度较大。

一是2003年减产幅度较大。

在连续几年减产的基础上2003年又大幅减产,三季稻谷均减,总产量同比明显降低,预计2003年稻谷总产量将降至1.66亿吨左右的历史低水平,同比减产870多万吨,减幅5%左右。与1997年的2亿多吨相差300多亿公斤。

二是早、中、晚稻全面减产。

早稻连续第七年,且大部分地区减产。2003年全国早稻总产量为2944万吨,比2002年减产85万吨,减2.8%;2003年早稻减产较多的省:浙江减44万吨、广东减14.6万吨、安徽减10万吨、广西减9.7万吨、湖南减6.6万吨、福建减1.9万吨。主产区中只有湖北和海南分别增加2.7万吨、0.7万吨。

中稻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结实率受到明显影响,产量大幅下降。预计2003年全国中稻和南方一季晚稻的总产量为1.05亿吨,同比减产400万吨,减幅7%。这一产量仅高于2001年1.04亿吨的近年最低产量。其中江西中稻预计减幅为19%;湖北省中籼稻预计减幅为25%左右;另外安徽减产幅度也比较大。而湖南等省区中稻产量可能略增。

晚稻由于播种面积下降,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单产降低,产量同比大幅减产。全国双季晚稻产量为3200万吨,同比减产324万吨,减幅9%。这将是多年以来晚稻产量的最低水平。

三是2004年稻谷增产的希望很大。

由于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价格的上涨以及需求的扩大和稻米的多季节生产,2004年早、中、晚稻生产形势肯定会好于2003年,如果不出现大范围严重的自然灾害,则较大幅度增产可以预期,稻谷产量可望恢复到1.7亿吨甚至1.8亿吨。

二、稻米供给品质相对较好。

一是早稻品质明显好于往年,优质稻占早稻比例继续提高,达到75%以上。

早稻优质品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高。在早稻面积中,优质品种所占比例在75-80%。

早稻生长期间风调雨顺,病虫害较少,后期和收割期间,天气较好,结实率高于往年,且收晒质量较高,早稻品质普遍明显好于往年。

二是部分地区和水源基本保证的地区,晚稻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加之病虫害相对较少,中后期气候适宜,降雨量增加,基本末受寒露风影响,因此这些地区单产水平提高,品质较好。

三是优质品种比重继续提高,优质水稻占整个水稻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四是2004年的优质品种比率将继续提高。

三、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一是新增供给严重不足。

2003年国内稻谷总消费量预计为1.95亿吨左右,比上年增加300万吨;而当年产量仅1.66亿吨,当年新增供给量不能满足总消费量。

二是产需逐年扩大。

2000年产需缺口在40亿公斤左右,2001年在140亿公斤左右,2002年产需缺口在160亿公斤,当年缺口为290亿公斤,累计产需缺口为600多亿公斤。

三是稻米总量供需已经趋于平衡和略显不足。

由于产需缺口继续存在和加大,近两三年来基本上是动用库存弥补,三年动用库存600亿公斤,因此稻米总量供给已经趋于平衡或略显不足。

四是部分地区和品种产销平衡发生较大变化。部分主产地区或产销平衡地区出现缺口,销区缺口不断扩大。

五是部分品种缺口较大。如早稻、优质稻以及糯稻供略小于求。

六是因国有粮食部门收购大幅下降,储备轮换、增储和政策性供应的稻米显得不足。

七是2004年产销缺口将有所缩小。预计2004年早、中、晚稻产量都将有所增加,优质稻比重继续提高。如果2004年产量增加,则缺口可望与2003年持平或有所缩小。

四、商品粮上市量减少。

一是主产区商品粮减少。由于主产区如江西、安徽、湖南等省稻谷连续调减幅度大,产量已降到较低水平,加之粮食企业收购量大幅下降,因此可供调出省外的商品粮大幅减少。

二是农民商品粮减少。由于减产和自用粮的增加,农民存粮减少,可供出售的余粮大幅下降,价格上涨后,待价而沽心理更趋突出。

三是粮食购销企业存量减少、收购量不足使得市场销售的商品粮数量减少。

四是收购主体增加,市场商品粮分散化,农民自行加工出售的商品粮增多,集中上市量有所减少。

五是市场惜售,粮食企业收购量不足,存量减少,价格上涨,出库意愿不强。

六是2004年将因为增产而使上市的商品量略有增加,但因收购增储的欲望较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五、库存水平下降、品质结构改善。

一是库存总量下降。由于多年的连续减产,产需缺口的存在和不断扩大,连续大量动用库存弥补,库存总量逐年下降。近几年来,稻米库存总量至少下降300亿公斤,预计年度末稻米库存总量低于500亿公斤。

二是农民存粮下降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农民人均存粮至少下降100公斤,存粮中能用作商品粮的数量降幅更大。

三是陈化粮、高价位粮明显减少,且在2004年大部分将得到处理抛售。

四是库存品质结构、品种结构优化、有效供给提高。

五是存粮基本上集中在东北产区和部分主产区,销区库存趋于正常和比较薄弱。

六是粳米库存较多,而籼米特别是部分品种存量较少。

七是2004年库存水平趋于正常、库存结构可能是多年来最优的一年。

六、收购市场发生变化。

一是夏秋收购都没有形成往年的高潮,收购时间分散、收购数量减少。

二是目前的余粮出售基本上是由农民自主决定,放开了市场,没有了任务,何时出售,售给谁农民自行安排。

三是购销市场化后,多主体入市,市场竞争激烈,渠道增加、粮源分散,主渠道收购量大幅下降。

四是收购价格高开高走,中后期比开称初期价格上涨100-200元/吨。

五是农民普遍持粮等待观望,待价而沽,企业收购积极性较高、出库意愿不强。

六是2004年上述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七、需求明显增长。

一是2003年稻米市场迎来了两个需求高峰期。4、5月份,受SARS疫情的影响,在部分SARS重灾区出现抢购大米现象;10月中下旬之后,在减产和粮价全面上涨的推动下,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时的抢购和需求旺盛增长态势。

二是增储需求量扩大。

储备粮轮换按理来说轮出轮入的数量大体相等,但2003年和2004年的情况不一样,除时间上、集中程度上有区别外,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2003年以来轮出的数量较大,需要补充的粮食较多,在减产和粮价上涨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可能尚未完全补充,存在一定的缺口需在2004年补充;另一方面是各地为了确保市场供应,适当增加了储备规模,需要增加采购粮食;再一方面是原来一些地方储备粮有名无实,未落实到位,在当前和今后供需形势趋紧的情况下,开始抓紧落实。

三是退耕还林补助粮需求量不断大幅增加。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四年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27亿亩,全国1300万退耕户,5300多万农民人均每年得到粮食补助215斤,现金230元。退耕还林以来,国家已补助粮食250多亿公斤,2002年退耕还林补助粮约170多亿公斤,2003年达到130多亿公斤,退耕还林在2004年增加的数量比较明显,预计达到200亿公斤,春节后兑现开始,这是新增长的消费需求,而作为稻米,是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的大头。

四是市场粮需求也呈明显增长的态势。

口粮需求相对平稳,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的口粮受口粮消费水平降低而增加的绝对量较少,主要是饲料用粮、增加商品库存粮及工业食品消费用粮。农村饲料用粮增加,主要是南方水稻产区农村饲养习惯,以及农村养殖业的发展较快等使饲料用粮呈较快增长的趋势,而且稻米主要是作为口粮,又是农村使用,禽流感的局部发生并未对稻米造成太大影响。

五是节日消费需求旺盛。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春节都是大米的销售高峰期。节前需求最大的品种是晚稻米和优质米,节后,因存量减少和各种消费的扩大,需求会比往年趋旺。2004年的五一节、国庆和中秋节也是稻米消费的旺季,是时因新粮尚未大量上市,供给可能相对紧张,需求又比较强。

六是大米进出口发生变化。2003年出口大米260万吨,同比增长32%;2003年进口大米25.7万吨,年比提高9%;总体上来说,近几年来大米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出口的增加降低了国内大米库存,对国内大米从供大于求向供小于求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国内减产、粮价上涨和节日需求旺盛,2004年大米进口有可能较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将有明显减少,尽管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但必然对增加国内供给、满足国内需求有所补充。

八、政策明显变化。

一是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将由前两年的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二是降低税费,2003年进行了税费改革,2004年还要降低农业税率。三是2004年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加大。四是水稻产区除个别地区外,基本实行了购销市场化,五是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4年将在产区全面铺开。六是预期夏粮收购价格提高。七是陈粮处理抛售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力明显减弱。八是收购贷款政策将向相对宽松变化。九是运价上涨、增加运输成本。十是相关产品涨价,促使稻米成本抬高。

九、国际供需变化。

一是大米供给趋紧,二是贸易量平稳或减少,三是库存下降,四是价格看涨。

据美国农业部2003年12月份估计,2002/0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3.801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6%;全球大米消费量为4.102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2%;全球大米期末库存为10685万吨,比上年度下降22.0%;全球大米贸易量为2731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8万吨,增长1.0%。

另据美国农业部2003年12月份预测,2003/0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3.913亿吨,比上年度增长2.9%,但却比1999/2000年度下降4.3%。全球大米消费量为4.139亿吨,比上年度增长0.9%,消费水平创历史新高。由于当年继续产不足需,全球大米期末库存将进一步下降为8422万吨,比上年度下降21.2%。库存水平连续第三年下降,为1983/84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期末库存消费比下降到20.3%,比上年度下降5.7个百分点。2003/04年度,全球大米贸易量为2575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56万吨,下降5.7%。

十、价格变化特点和趋势。

表现在:一是国内稻米价格一路下跌或低位运行已有八年。自1995年以来基本上是以下跌为主,其中前5年下跌幅度较大,后3年相对平稳并略有回升。在这八年中,早稻米最高价格达到2500元/吨左右(1995年7月),最低时仅1400元/吨左右(2001-2003年),相差1100元,跌幅为44%。晚稻米最高价格达到2750元/吨左右(1995年11月);最低价格仅1500元/吨左右(2001-2003年),相差1200元,跌幅为44%。

二是2002年开始出现回升迹象。2002年下半年后由于晚稻减产,市场对优质稻米需求的扩大,优质稻米、糯米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行情,晚稻米也有一定的涨幅,但早稻米仍在低位运行。

三是2003年至现在,出现两次突发性上涨。4-5月份受“非典”影响,国内局部地区出现抢购现象,价格短时大涨;10月份在粮价全面上涨的带动下,价格大幅上涨,春节后的2月份,价格再次快速上涨,这次涨幅达10-15%。

四是稻米价格上涨始于收购价格,早稻米和优质稻米略强于晚稻米,籼米强于粳米。

五是在10月份的粮价上涨中,稻米是最后上涨的一个品种,但涨势延续的时间最长,而回落的幅度最小。从2003年10月中下旬上涨后到2004年的2月份;累计上涨幅度达到50%左右,期间回落的幅度不到5%。

六是2004年上半年仍以上涨为主,尤其是青黄不接时期的3-5月,可能达到一年中的上涨高点,下半年则以平稳或振荡为主,如果早中晚稻生产形势都好,则第四季度稻米价格有可能回落;夏收前后和秋收前后价格波动幅度可能较大,且有可能是价格出现较大变化的转折点。

七是近期的禽流感对稻米价格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小于其他品种,主要是减少农村市场农户饲料自用粮,但减少是局部的,数量也非常少。

来源: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